“等宝塔山插满红旗,我就带你们去北京,让全世界看看,我们窑洞里培养出来的科学家!”由刘恩东同学饰演的“徐特立”在延安自然科学院旧址的窑洞前铿锵有力地讲道。他眉峰中紧蹙的是坚定的信念,眼神里跳动的是不灭的星光。
8月9至10日,北京理工大学睿信书院2424班学生在延安自然科学院旧址前表演原创舞台剧《赤子长歌》,为北京理工大学85周年校庆献礼。站在旧址窑洞前,北理工校友们仿佛置身85年前抗战烽火中的自然科学院,沉浸式感受艰苦岁月中的自然科学院师生弘扬延安精神,为抗战建国不懈奋斗的历程。
舞台剧以“赤子之心、强国之梦”为主题,谱写了北京理工大学校史人物用知识支撑抗战、扎根群众的恢弘史诗。舞台剧中“窑洞星火”“大地之歌”“无名之枪”三幕分别讲述了北理工三位创校元勋——徐特立、陈康白、李强在延安办学时期肩负报国使命,服务边区建设,培养国家急需人才的光辉瞬间,表达北理学子在新时代传承科学家精神、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坚定信念。
《赤子长歌》由睿信书院2424班学生创排,历经三个多月完成史料收集、剧本打磨和舞台设计,曾在睿信书院Party-party舞台思政课大赛中获得第一名。学生置身历史场景,演绎历史人物,把思政课堂搬到了舞台上。导演徐锦婷同学表示:“在剧本创作和演绎过程中,我们深刻感悟到了革命先辈赤忱的家国情怀,未来一定要用实际行动赓续红色基因,续写青春华章。”
不仅是在舞台上,睿信书院积极响应学校“10x大思政课”体系中“行走的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引导学生把思政课上到社会实践中。今年暑假前夕,由延安市宝塔区主办的延安市数字科技展示中心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研学实践活动招募授课志愿者,“我们迅速达成一致,发挥专业特长,为革命圣地延安的青少年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教育’,这是我们将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誓言付诸实践的最好机会”。
8月初,一场“图像识别启蒙课”在延安数字科技展示中心拉开帷幕。同学们从舞台上的“校史人物”转变为“小老师”,指导小学生初步理解图像识别的概念和实现方式,并分组完成延安地标等物品及手势、表情等绘画和识别,以“玩中学、学中思”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小朋友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
“北理工从延安的烽火中走来,如今我们又带着知识回到这片红色土地。”班长许双博同学说,“站在讲台上,我们的脑海里时常闪动着创校前辈在窑洞教室里、田间地头上、工厂车间中上课的身影。这不仅是一堂面向青少年的启蒙课,更是延安精神穿越时空的传承,是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的鲜活实践。”
通过在窑洞前演绎校史故事、在延安数字科技展示中心讲授人工智能课程,2424班学生们在这场“行走的大思政课”中深受教育,沉浸式学习党史校史,庚续红色血脉,弘扬教育家精神,学习科学家精神,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使命担当。
记者了解到,未来,北京理工大学睿信书院继续围绕铸魂育人主线,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引导学生在真行真干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树立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报国志向,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努力培养具有“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精神品质的领军领导人才。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世祥)
在线股票配资开户,十大炒股配资平台,配资软件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